当前位置:兰博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无寒象,热象升逆之象为明显,为何仍用卫气线用药?

2025-04-12 新闻动态 170

上周写的《为何钱乙仅用降行,治不好病人的受惊气逆?》,不知是否有读者会联想到仲景的“风引汤”。

要知道此方的条文里,根本没有“恶寒”之类的表现,而是纯热纯逆:除热瘫痫;小儿惊痫瘛疚,日数十发,医所不药者…

但仲景兼顾了卫气线用药,而不是如钱乙那样纯用苦寒镇坠。

为什么呢?

正如我写东垣以后常说的,以前的人眼里有“经络”,有“两线”。

我们学《伤寒论》,往往会给经方一个默认的设置,即同时存在“恶寒”或其他寒象,其实并不是。有不少同时使用行经通络药的经方,并没有明显的寒象,甚至纯是热象纯是气逆。

却似乎很少有人问过为什么?

为什么这些方子,仲景不是“以降治升”,而是“以升治升”?!

本课题不妨可以从“1五苓散”来开篇。

掌握了“卫气羁留”之后,再去看五苓散,你会发现后世对此方的误解是颇深的。

首先,此汤的条文里有“恶寒”或任何寒象么?

并没有。

而是:热、汗出、渴、烦躁…

那仲景为什么要保留桂枝?为什么要用甘温补气的白术呢?

因为卫气稽留并没有解除。

五苓散的结构,其实和桂枝汤很像,只不过芍药以四苓来代替了。

因而你可以看到,诸多类似于桂枝汤证的表现,发热、汗出、头身疼痛、二便不利等。主要区别在于,桂枝汤证有比较明显的恶风寒,五苓散则没有。

既然主要是卫气稽留程度的差异,因而五苓散与桂枝汤结构相似,只是五苓散的桂枝占比少于桂枝汤。

在所有五苓散的条文里,还须额外说明两点内容:

一是口渴;二是吐逆。

咱一般看到发热汗出口渴会想到白虎汤类方,可这里为何要用含桂枝的五苓散呢?

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有水饮,那也不对啊,发热汗出口渴的水饮,后世也有六一散之类的,并不用桂枝啊?

话说我们在内伤杂病里,若是遇到了发热汗出口渴之人,大概率也是不可能想到用五苓散的,而是一堆生津清热养阴滋敛等。

关键就在于,这里口渴的病机为:卫气仍稽留于里。

从而,一方面津液难生,另一方面阴火升逆。

我们可以比较五苓散与李东垣的生津甘露饮,也就能理解,为什么东垣要用那么大队的卫气线用药,参《从卫气稽留角度,解读李东垣消渴门七方》。

正常的气机状态下,水饮入胃,即可有效上行于阳道。并在这个过程中,有效转为人体所需的津液,因而不至于异常口渴。

反过来,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异常口渴,渴饮多饮却不能解渴,那说明此人的卫气稽留情况相当严重。但纵观过去两千年的中医历史,除了仲景的五苓散,也就李东垣的消渴门用方,是最谨守于医理本质的。

东垣以后的八百年至今,人们再也不具备“卫气羁留→消渴”的医理概念了。

标签: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相关推荐
标签列表